住在岡山的其中一天,我們直接開車上渡輪,搭渡輪到直島,可以節省在島上的交通時間。直島是瀨戶內海內出名的藝術島,有幾個著名的藝術館和藝術祭,其中我最期待的是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地中美術館」。以前在學校學建築的時候,就學到這位21世紀重要的建築師,著名的清水模設計美哲學讓他的建築饒富韻味,清靜幽雅的風格舉世聞名。說到安藤忠雄等同於聽到清水模,對於清水混凝土的原料,他有自己的一套調製比例,鋼筋、沙土與水分必須有著完美的分配,並稱之為安藤混凝土(Ando Concrete ),安藤混凝土需具有黏著性不能太過鬆軟,且鋼筋一定要等距分布,才能形塑孔洞。
之前曾造訪過美國德州Fort Worth現代美術館,就領教過安藤混凝土的神奇魅力,利用簡化的空間和光影,每個轉角都是驚喜。這次特地來直島朝聖安籐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果然不失所望,非常的驚艷。地中美術館需要預約,不用和其他旅客擠,讓你可以好好的欣賞每一個經過精心設計過的空間。之所以叫做「地中」美術館,是因為整間美術館是從地下挖出來的,為了不破壞直島上的美麗風景,建築師直接把建築藏在地面下,利用天窗等等的設計把自然光引進美術館。
館內不能攝像,也是留給遊客好好欣賞藝術品的空間,只有展出莫內、James Turrell、Walter De Maria 三位藝術家的作品,藝術作品和建築、展示空間皆融為一體,每個展廳都是為了藝術作品所特別設計的,和傳統沙龍掛滿牆的展覽方式截然不同。
莫內發跡的印象畫派,強調的就是用畫筆捕捉下自然光下的印象,地中美術館的莫內比我在巴黎看的更另人感動,為什麼?因為從天窗流瀉下來的片片光影,影響了畫作的顏色,風吹來一片雲時,莫內的蓮花便暗下,雲吹走,水光似乎又開始波動潾潾。和在巴黎橘園鬧哄哄的莫內差很多。
James Turrell 相反的不用自然光,而是在完全的黑暗中用燈光來創作,他創作出的空間如夢似幻,簡單卻奇妙,像是把人帶入另一個維度空間般的虛幻。他的作品,讓我們全家驚呼連連,沒想到有技巧的打燈,就能如此控制人對空間的認知。
Walter de Maria 的作品我比較不熟悉,但也一樣另人驚豔。在諾大的空間中,擺放幾個簡單的形狀,就能塑造出神殿的氣場,當然安藤忠雄的建築空間和天窗設計功不可沒。
走下到美術館的咖啡廳,直島景色整個開放來,咖啡廳一大片的落地窗面對著海灘,把美麗的海景盡收眼底,不過小朋友居然想起 Apple Store,大片落地窗和長長的桌子,好像是有些相似。
其實整個瀨戶內海上有幾個島,包括直島、豐島、犬島都轉型成藝術島,倍樂生藝術以「自然、建築、藝術的共生」為概念,在直島打造美術館與度假飯店合而為一的設施,包含Museum、Oval、Park、Beach四個部分,這四區的建築都由安藤忠雄操刀,與周遭的李禹煥美術館、地中美術館串連起直島南岸的海角藝術聖地
直島上有很多不同的藝術裝置可以欣賞,也是由安藤忠雄設計。李禹煥個人美術館,利用從山谷延伸至海岸之地形,創造藝術、建築與自然對話的場域。李禹煥的作品被歸屬與「物派」,簡單說明物派(Mono-ha)這個名詞,是發起於70年代,日本藝術界的自覺運動,是以東方哲學為根源的日本藝術流派,Mono-ha(もの派)藝術家探索了天然和工業材料之間的相遇,採用它們未經改變的狀態。以物體與空間之間的對話,創造獨特的「場域」情境。
他的戶外作品讓我想起一些以前看過的美國藝術家,像是- Richard Serra, Eva Hesse, Donald Judd, Sol LeWitt等。
中國藝術家蔡國強, 在這裡也有戶外作品展出 - 「文化大混浴」, 36個太湖石,圍繞著一個Jacuzzi,好像是夏天真的可以泡的樣子,旁邊還有一個小跟衣室。我不太了解,但我覺得他還是去玩火藥好。
找地方吃午餐時,天忽然飄雪,找到一間小店,在門口排了很久,吃了一碗暖心暖胃的烏龍麵,那美味滋味令人難忘。
直島上室外的裝置藝術,當然不能不提早間彌生的黃色大南瓜,她的點點南瓜已經變成直島的代表,岸邊靜靜站著,和其他的戶外裝置藝術一樣,隨著時間、天氣、季節展現不同的表情,實現島與藝術和一的魅力。
離開岡山前,繞去看了一眼岡山城,全黑,所以也稱烏城。 找了影片來看,了解不同的日本城堡,那時候每個番主都蓋一個,在日本曾有幾千座城堡,德川家康的「一國一城令」的號令下而式微,幕末結束後便不再有新的城興建,之後戰火波及而毀壞,能大致保存完貌的城不多,因此不少日本古城都被列為重要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