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lgaria

Episode 60: 從里拉到普羅夫迪夫:山與城的自駕旅程

Listen to this episode

bulgaria shepherdbulgaria white horsebulgaria stork nest

離開索菲亞後,車子一路向東。城市的喧囂逐漸退去,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的田園風光。沿路有果園與農地,保加利亞盛產梅果、堅果果和玫瑰花,牧羊人趕著牛羊悠然散步,一派豐饒。在公路旁,有時看見白馬自由奔馳,有時遇見農夫駕著馬車悠然前行。電線桿頂上,一座巨大的巢穴高掛,原來是 「送子鳥」 鸛鳥的家。這一路像是駛進了一幅夢境般的田園畫卷。

里拉修道院

restaurant near rilayan drinking bulgaria soupbulgaria mushroom and yougartbulgarian sausage

往里拉的路上,先得找地方祭祭五臟廟。轉進山裡,竟遇見一間隱身在林木間的景觀餐廳,窗外就是起伏的綠意。餐廳裡坐得滿滿,卻井然有序,服務生親切周到。菜一上桌,才真正明白保加利亞人有多愛湯 - 熱騰騰的、冰涼爽口的,都要來上一碗。優格更是無處不在,連烤蘑菇都要加上一匙。主角當然還是香氣四溢的烤肉腸,用木籤串成一個 「S」 型上桌,咬下去鹹香多汁。山風輕拂,胃口大開,我們吃得心滿意足。

rila monastery

里拉修道院座落於壯闊的 Rila 山谷中,被森林和山嶽環抱,海拔約 1,147 米,彷彿是一片遠離塵囂的精神淨土 。這裡不只是宗教中心,更是保存保加利亞文化與靈魂的搖籃,悠久歷史見證著多次戰火與重建,而今依舊聳立,成為中南歐重要的文化地標。

修道院還提供簡樸但難忘的住宿選擇——位於文物館旁的修士宿舍形式房間,價格相宜(約 10–50 歐元),環境靜謐、住宿樸素。

rila towerrila fountain

修道院裡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 Hrelja’s Tower(赫里亞塔)。建於1335年,這座古塔保存完好,高達約23.6公尺,共有五層。如今,赫里亞塔的底層或旁邊被改造成小型紀念品商店,提供遊客購買圖案精美的圖像、明信片、手繪圖冊和宗教擺飾等紀念品。

修道院廣場上的 「天使之泉」 看似普通,卻象徵著生命與潔淨。里拉本身就意為 「水」 山,泉水在此提醒人們靈魂的滋養。噴泉上的金色鴿子寓意聖靈的守護,閃耀在陽光下,讓這座修道院更添一分神聖與安寧。

rila st michaelleo and yan rila mural

漫步院落中,漫濤畫的黑白條紋拱廊彷如時光軌跡,牆上的壁畫描述著聖經與修道故事。色彩飽滿的故事壁畫,有如漫畫般引人入勝,小孩很有興趣的指指點點。

rila bakeryrila donutrila bakery windowrila donut sugar

而修道院的另一大亮點,卻出現在角落的一扇小窗口:油炸麵團 mekitsa。一條長長的人龍耐心排隊,當地人一口氣就買一大袋,再豪邁地撒上糖粉。正當我們還在研究怎麼點餐時,一位熱心的保加利亞人特地走過來,示範怎麼買、怎麼撒糖,笑著說 「要趁熱吃!」 那一口外脆內軟、香甜不膩,竟讓人想起了台灣的油條或美國的甜甜圈,原來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油炸麵團。

雨霧打亂的登山計劃

rila mountain liftrila mountain lift in fogrila mountain fogrila mountain building in fog

離開修道院後,我們順道探訪了 Rila National Park。最有名的 「七里拉湖」 本該是壯麗奇景,但天公不作美,搭了好長一段纜車上山,上面有一個可補充裝備的休息所。卻什麼都看不見,濃霧籠罩,連湖影都沒瞥到,才剛開始走就決定打道回府了,算是一次帶著遺憾的經歷。

bansko rainy streetamerican university in bulgaria

夜裡住在 Blagoevgrad,我們的房間竟在主要購物街上一棟舊銀行樓上。這裡還有 American University in Bulgaria,它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這所大學在 1991 年冷戰結束後成立,由美國與保加利亞合作,希望能在巴爾幹培養新一代能適應國際化、民主與市場經濟的年輕人。或許學生都放暑假去了,街上沒什麼人。

城市之外,就是壯麗的 Pirin National Park,只是我們到訪時天公不作美,大雨把登山計畫沖散,只能想像雪峰與湖泊在霧氣後若隱若現的模樣。

Bansko:陰雨中的山城

bansko ski resortbansko swimming pool

Bansko 這個城鎮原本是個山區集鎮,近代因為滑雪勝地的開發而聞名,但老城仍保留著那種安靜又古樸的氛圍。我們雖然在夏天造訪,但山上的氣溫比平地低了許多,加上天氣陰陰濕濕,不太適合健行,只好多花時間待在滑雪度假村裡。渡假村淡季幾乎沒什麼人,我們包場似地在室內溫水泳池裡玩得很盡興。

bansko old town streettony and leo in bansko old town

老城區的石板路顯得古老又安靜,石砌屋基、木造陽台的房子保留著保加利亞文藝復興時期的味道。

leo and yan bansko lunchbansko restaurant decobansko fish dishbansko grilled cheese

走進一家佈置傳統的餐廳,牆上掛著民族服飾與農具,像是吃飯兼參觀鄉土博物館。菜色則是典型的保國料理:有果醬搭配的烤起司、長型魚派,還有招牌燉菜 kapama - 把各種肉、米和白菜層層放入陶鍋慢燉。這些食物樸實卻充滿地方風味。夏天的 Bansko 沒有滑雪旺季的人潮,反而能慢慢逛老街,吃份家常菜,挺舒服的。

bansko trinity churchbansko trinity church1

在教堂方面,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曾經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教堂,直到索菲亞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落成才被超越。它靜靜坐落在城中心,鐘聲似乎仍保有往日的威嚴。

bansko trail viewbansko on viewing towerbansko viewing tower

陰雨天閒得發慌,我們從遊客中心得知了幾個小景點。於是驅車前往附近的 Razlog Scenic Walk,山坡上立著一座造型摩登的觀景塔,可以俯瞰整個山谷。

bansko festival costumebansko festival costume relief

沿路的告示牌介紹當地的傳統文化,其中就提到冬季的 Kukeri 儀式 - 男人們全身披上毛皮、戴誇張面具、搖鈴舞蹈,藉此驅邪祈福。雖然我們夏天來訪無緣目睹,但光看圖片就已覺得很有意思。

rila fun park signrila fun park1rila fun park trackrila fun park smurf

另一個從遊客中心打聽來的景點 - Rila Fun Park,其實是一個滑道車樂園,不大,從山坡上坐著小車,沿著軌道溜下來,很刺激有趣。Tony 和孩子們樂此不疲,玩了好幾趟。陰雨天沒有爬山,卻留下另一種難忘的樂趣。

普羅夫迪夫:層層堆疊的城市

bulgaria goatsbulgaria farm

離開了山區,路上的牧羊犬盡責的趕著一大群的山羊,還經過一片片富饒的農田,沿途又是保加利亞的田園風光。

plovdiv snacksplovdiv show stringsplovdiv bnb

下午才抵達普羅夫迪夫,這座保加利亞的第二大城,我們住進一棟 1930 年的老建築裡。房間不大,但地點絕佳,也算舒適。肚子餓了,先在街角糕餅店買了優格杯,加上莓果與堅果,全是保加利亞的特產;還有常見的小食 巴尼察(Banitsa),酥皮裡夾著起司和蛋,有時候是菠菜或南瓜,熱騰騰出爐,香氣十足。

六的球鞋帶壞了,街上有間小店門口掛滿五顏六色的鞋帶,剛好補貨。旅行中要找生活小物常常很難,這一刻覺得特別幸運。

plovdiv walking tour

因為這個城市的歷史實在太豐富,城市導覽是認識普羅夫迪夫的最好方式。導遊說,這裡的歷史就像千層派,誰都咬過一口。從古代色雷斯人,到 46 年羅馬人統治後繁華與衰敗交替;拜占庭、保加利亞王朝、奧斯曼人,再到共產時期與現代,每個時代都留下痕跡。

plovdiv stadium modelplovdiv stadium underground

普羅夫迪夫的古名 Philippopolis,來自馬其頓王國的腓力二世 - 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他以自己的名字為這座色雷斯城市重新命名。羅馬人在西元 46 年統治後,這裡成為一座繁榮的都市,有神殿、劇場、競技場與市集,熱鬧非凡,被稱為 「眾神之城」。然而歷經拜占庭、保加利亞、奧斯曼與近代共產政權更迭,古城逐漸被掩埋。

今天走在普羅夫迪夫的市中心,在在中世紀房屋、20 世紀共產建築與購物街之間,意外望見一片羅馬遺跡,能容納三萬人的競技場就藏在街道底下。當時應該有馬車競賽、競技、運動比賽等,在這場地上進行。

據導遊說,這些羅馬古蹟一直到1923才發現,也許是因為上面建有建築, 市民即使挖到古蹟也燜不吭聲,想繼續住市中心,怕會因為挖掘的需要而必須搬離。即使是現在,大半還埋在市中心商店街下方。

plovdiv roman theaterplovdiv roman agora

而建於二世紀的古羅馬劇場,在當時是城裡的重要公共舞台,經過細心修復後今天仍在上演戲劇與音樂會,觀眾席可容約三千多人。據導遊說,推算古羅馬城市人口就是用劇場大小,通常是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可想而知當時的Philippopolis大約有三萬人。

在主教大教堂(Bishop’s Basilica)旁邊,就是古羅馬的市集(Agora)。建於西元一、二世紀,這裡曾是古城 Philippopolis 的政治與商業中心。長方形的廣場四周環繞著柱廊和公共建築,市議會在此開會,商人販售貨物,市民聚集交談。昔日的市集應該擺滿了雕像、商鋪與公共設施,連結著劇場、競技場與教堂,構成一個繁榮的城市生活網絡。如今雖然只剩下大理石鋪地與殘柱,但仍能想見當年喧囂鼎盛的景象。

plovdiv roman bascilicaplovdiv roman basilica interior

我們此行在 Plovdiv 最驚艷的景點,就是 主教大教堂(Bishop’s Basilica) 的馬賽克地磚。面積之大、保存之完整,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些馬賽克最初埋藏在土層中,直到近年才被完整發掘出來。

plovdiv basilica glass floorplovdiv basilica mosaic birdsplovdiv basilica mosaic floor warp

上萬片細緻拼貼組成幾何圖案與鳥類圖像,色彩雖經千年依舊鮮明。走在透明的步道上俯視,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耐心與信仰。即使在曾看過無數羅馬古蹟的土耳其或義大利,我們也從未見過如此完整而壯觀的馬賽克,讓人久久難以移開目光。

plovdiv blue houseplovdiv ext second floorplovdiv cobble stone

在主教大教堂裡看過千年不褪色的馬賽克之後,走進普羅夫迪夫舊城,又是另一種驚喜。這裡一排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建起的 「文藝復興時期豪宅」(Plovdiv houses),立在石板路旁。這些房子下層多半以厚重的石頭築成,二樓木造,卻特意向外放寬挑出。

plovdiv mansion bathplovdiv rose water fountainplovdiv mansion dining

據說當時的房屋稅只依照一樓臨街的寬度計算,於是聰明的屋主們就在二樓以上盡量往外擴張。室內常有對稱的橢圓大廳與四角房間,門廊、噴水井或小型土耳其浴室等細節都顯示出當時商人富裕與生活品味。這種 「下石上木、上層寬出」 的格局既實用又好看,成了普羅夫迪夫舊城最讓人一眼認出的景致。

plovdiv mosqueplovdiv layer of historyplovdiv macdonald

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豪宅往下走,來到市中心廣場,則能看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歷史印記──Dzhumaya Mosque。這是普羅夫迪夫僅存的清真寺,最早可追溯到 1363 年奧斯曼時期。如今依然屹立於熱鬧街口,紅白相間的磚牆外觀十分醒目。走進內部,能看到 18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留下的牆面彩繪。

而在這些古老遺跡之間,城市還殘留著另一層歷史:共產時期的野獸派建築。厚重的水泥牆面與簡潔方正的結構,與羅馬遺跡和奧斯曼建築形成強烈對比。但最耐人尋味的是,在這些冷峻的牆面上,如今卻掛著醒目的麥當勞西里爾字母標誌,也一種意外的時代拼貼,道出這座城市如何把歷史層層疊疊地放在一起。

plovdiv garden dayplovdiv playgroundplovdiv garden fountainplovdiv garden lake

晚上原本期待在 Tsar Simeon 花園看燈光音樂噴泉秀,卻搞錯了日期,結果只有蚊子陪伴。我們在陣雨中一路跑回旅館,狼狽卻又覺得有趣。

plovdiv shopping streetplovdiv sign

普羅夫迪夫在 2019 年與義大利的馬泰拉一起,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那一年,整座城市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古老遺跡、復興時期的建築與當代藝術。即使不是在盛會期間來訪,這裡依舊展現著多層次的魅力。走在街頭,仿佛同時踩在羅馬、拜占庭、奧斯曼與現代的土地上,歷史在此不只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


Loading...

Made by Leo wi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