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聖托里尼




離開克里特,我們在赫拉克利翁港口登上前往聖托里尼的渡輪。愛琴海島嶼之間的航班班班滿座,遊客很多,上下船和提領行李的場面有些混亂,不過一旦安頓下來,航程倒是相當平穩。船艙裡的座位寬敞舒適,也有小賣部可以買點零食和飲料。
望著窗外從海面上漸漸升起的太陽,心情也跟著慢慢轉換。克里特的歷史厚重逐漸退到身後,而前方等待的,將是以白牆藍頂著稱的聖托里尼,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旅程。


聖托里尼在古希臘文中原名 Thera,直到 3 世紀之後才有了 「Santorini」 的拉丁名字。這座月牙形的火山島,如今成了愛琴海最熱門的觀光勝地。
在島上的三天裡,我們在 Karterados 租了一間小小的民宿,離熱門景點有些距離,價錢也相對合理。否則在島上的住宿費用往往驚人,尤其是在伊亞(Oia)或費拉(Fira)這些 「明信片場景」 裡,一晚動輒上千美金的價格。
聖托里尼是一座沒有溪流的火山島,水源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直到 1990 年代以前,當地人主要靠收集屋頂和天井的雨水,或從小泉眼汲取,再不然就得從外地運來。如今雖然有了海水淡化廠,能為居民和遊客提供日常用水,但島上水依舊無法直接飲用,只能靠瓶裝水解渴。過度觀光帶來的另一個隱憂是垃圾處理,島上的掩埋場就設在懸崖邊,讓人擔心環境長久下去的承受力。
看著一波波湧入的遊客,我忍不住想:這麼多人來,是為了什麼?為了在美景前拍照?為了住進 「此生必住一次」 的伊亞洞穴屋?還是只是為了在社群媒體上炫耀?我自己也是被那些照片和名聲吸引而來,但當站在火山懸崖上時,感覺比預期中複雜。這裡的景觀、歷史與文化,的確是火山爆發後留下的奇蹟,但同時也讓人思考:當自然的壯麗變成一種觀光商品時,我們究竟在追尋什麼?
費拉 Fira



來到聖托里尼的首府 費拉(Fira),第一眼那種 「月曆風景變真實」 的震撼難以言喻。這裡是郵輪乘客的主要登陸點,每當巨大的郵輪停靠在港灣,成百上千的遊客湧上島嶼,或是擠進纜車、或是騎著毛驢,一步步爬上懸崖。短短幾分鐘內,蜿蜒小巷就瞬間被遊客填滿,相機和手機快門聲此起彼落。

站在高處俯瞰,眼前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場景:白色建築層層疊疊地鑲嵌在懸崖上,圓頂教堂在陽光下閃耀著藍色的光,靜靜矗立在天際線邊緣,背後是一望無際的愛琴海。藍天、白雲、碧海和白牆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夢幻般的畫面。
這是從小月曆和旅遊書上看到的景象,如今真實地展現在眼前。明信片般的美麗,不再是遙遠的想像,而是能用眼睛、用身體去感受的風景。
火山口健行

在聖托里尼,除了拍照看海,我們還選擇了用雙腳去感受這座火山島。從 Fira 沿著火山口一路走到 Oia,這條步道全長大約十公里,我們走了將近五個小時。



烈日下沒有太多遮蔽,沿路只能不時尋找稀少的樹蔭歇腳。一路上,左邊是懸崖下碧藍的愛琴海,右邊則是火山留下的黑褐色山岩。腳下的石子路蜿蜒起伏,遠處一點點白色的房屋像漂浮在海天之間。雖然走得很累,汗水浸透衣衫,但每跨出一步,就多看到一個角度的聖托里尼:寧靜的小教堂、孤立的鐘樓、開闊的海灣、火山地形的粗獷線條。




中途在山邊的一家餐廳停下來吃午餐,價格果然是觀光區水準,但景觀和美食搭配起來,讓人還是覺得值得。



當終於抵達 Oia,站在藍頂教堂與白色屋舍交織的夢幻場景中回望來時的路,那份疲憊轉化成滿滿的成就感。這是一段不只是風景,更是身體和心靈共同參與的旅程。
火山一日遊


在聖托里尼,我們參加了一個 火山一日遊,到旁邊的幾個離島。領隊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細心到像保姆一樣,不停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偏偏我們同船還遇到一團來自非洲的貴婦旅遊團,沿途驚呼連連,拍照時甚至為了取景站到危險的位置,導遊再怎麼勸阻也無可奈何,只能苦笑搖頭。



原來聖托里尼的火山口其實就是「caldera」,在西班牙語裡有「鍋子」的意思。環繞島嶼的半月形地貌,正是這口巨大「火山鍋」留下的印記。傳說中的 亞特蘭提斯(Atlantis) 就被一些學者認為可能與這裡有關:大約公元前 1500 年,聖托里尼發生過一次史詩般的火山大爆發,海底火山的能量引發巨大的海嘯,可能正是摧毀了愛琴海彼岸的米諾斯文明。
火山灰也覆蓋並保存了 阿克羅蒂里(Akrotiri) 這座米諾斯時期的城市,宛如「希臘版龐貝」。至今出土的壁畫與建築,仍展現當時生活的繁榮與藝術成就。特殊的火山地貌更吸引 NASA 前來模擬研究,因為這裡的地表狀態與火星相似。


我們搭船登上 Nea Kameni(卡美尼島),順著小徑走到火山口邊緣,踩在黑色火山岩上,看著蒸氣與硫磺的痕跡,想到它上一次噴發還是在 1950 年,心裡多少有些震撼。隨後又到附近的溫泉海域游泳,海水顏色因礦物而變得橙褐,水很深,我不敢讓孩子下水,自己的泳衣後來也因溫泉水侵蝕而損壞了。



中午,我們在 Therasia(錫拉西亞島) 停留。和遊客擁擠的主島相比,這裡安靜得多,像是時光放慢了腳步。島上的小村落依山而建,藍白相間的房子雖然不如 Oia 出名,但更真實。海邊小餐館裡,老闆端來新鮮的烤魚和番茄沙拉,簡單卻美味。吃完午餐,直接從餐桌旁的岩岸跳進清澈的海水,暢快地游泳。

返程經過 Santorini Old Port,岸邊那座白色教堂映著藍色的海灣,蜿蜒的小路就是遊客騎驢上峭壁的路徑。
伊亞Oiah


然而,這趟火山之旅還沒結束。傍晚我們趕往 Oia,只為了親眼見證那傳說中的夕陽。Oia 的確展現了「奢華」的一面:大理石地板、別墅式的飯店,一晚動輒一、兩千美元,像是只屬於富豪與網紅的夢幻舞台。



黃昏時分,懸崖上的白色房舍在金色光線中泛著溫暖的光芒。當太陽緩緩沉入愛琴海,天空被染成橙紅與紫藍的漸層色,全場一片驚嘆與掌聲。此刻我才明白,為什麼聖托里尼會成為無數旅人心中的夢幻之地。


每到夕陽,整個小鎮早已被人潮淹沒。各國觀光客擠在石板巷弄裡,有的甚至在太陽下山前幾個小時就卡好位,只為搶佔最完美的拍照角度。面對這樣的人潮,我們最後選擇放棄,在威尼斯碉堡稍作停留後,轉往巴士站附近尋找空間。沒想到,那裡的夕陽不但比想像中更美,氛圍也輕鬆自在。和一群陌生旅人一起隨意欣賞落日,反而多了一份親切與樂趣。
據估計,聖托里尼每年接待的觀光客多達兩百萬人。這樣的數字讓人驚嘆,也讓人憂心:過度觀光(overtourism)早已改變了這座小島。Oia 和 Fira 彷彿被打造成一座 「觀光迪士尼」,光鮮亮麗,卻與真實的在地生活逐漸拉開距離。
我們沒有選擇住在昂貴的 Oia 或 Fira,而是落腳在港口附近的 Karterados。這裡雖然距離觀光熱區不遠,卻依舊保留著居民的日常。黃昏時分,當地人騎著機車接孩子放學,街角小店有人悠閒喝著咖啡。那一刻,我才想起,聖托里尼並不是一座只屬於遊客的舞台,而是一座依然有人生活、有人呼吸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