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羅馬搭小飛機到坐落在蔚藍海岸邊的尼斯(Nice),它是南法最迷人的渡假勝地之一。曾被義大利的薩伏依王朝統治長達近五百年,直到1860年才正式割讓給法國,成為法國的一部分。
現在的尼斯融合了新舊城區的歷史古蹟、迷人的地中海岸線、長長的沙灘與海濱長廊,好期待我們在這裡的一個月。
在尼斯的生活




我們這次在尼斯住在一間有無敵海景的公寓,真的名副其實——坐在陽台上吃飯的時候,可以同時看到蔚藍海岸的海天一線、市中心的風景和夕陽的光影變化,幾乎每一餐都捨不得進屋吃。不過呢,公寓的家具和廚具就有點簡陋,浴室也略顯克難,但幸好有景色可以彌補一切。

這棟公寓大廈是建在山坡邊上,景觀超好,但也代表每次出門都得靠交通工具接駁。幸好尼斯的交通還算方便,搭公車一趟只要一歐元,下山進市區也有輕軌電車可以搭,而且電車車廂的提示音超有趣——每一站的音樂都不一樣,有的輕快、有的搞笑,讓我們每天都忍不住注意是哪一首歌在播,出門也變得很有趣。



每次到一個新城市,我們都有一個固定任務:幫六找大提琴!這次在尼斯也不例外。一開始還有點擔心會不會不好找,結果意外地順利,還遇到一家專門做弓的店,也有出租和製作樂器,老闆非常親切,價格也很合理。
果然,在歐洲找樂器比找好吃的餐廳還簡單。很快就租到一把音色不錯的大提琴,整個旅程立刻多了一點熟悉的節奏聲,感覺我們不只是在旅行,也像是把生活搬到了另一個城市。




我們幾乎每天傍晚都會自己煮晚餐,在陽台邊看夕陽邊吃飯,簡單卻超幸福。我也在尼斯發揮了煮婦精神,每天到附近的超市採買當地新鮮食材,試著煮出帶點南法風味的料理。不管是橄欖、番茄、香草還是起司、海鮮,這裡的食材本身就非常好吃,簡單料理就能很有味道。配上一瓶冰冰涼涼的Rosé 粉紅酒,就是最完美的海景晚餐。Rosé 是南法餐桌上最日常的酒款,不會太重,帶著淡淡果香,喝起來清爽又搭配海鮮或蔬菜料理。
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坐在陽台邊吃邊看夕陽。海景、市景、還有頭頂變化的天空,把每一頓晚餐都變成值得紀念的風景。


我們住的公寓樓下就有一間麵包店和小超市,原本以為這樣很方便,結果第一天結帳時被尼斯的物價狠狠驚嚇了一下。麵包雖然香、超市雖然近,但價格真的不親民……所以之後我們就改走節儉路線,搭公車去稍遠一點的連鎖超市 Lidl 採買,價格親切多了,選擇也更多。
莎萊雅市集




我們也有去逛莎萊雅市集(Marché aux Fleurs),當地人又叫它 「尼斯花市」,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夢幻,但實際上蔬果攤反而比鮮花還多!這個市場就位在莎萊雅廣場(Cours Saleya),剛好介在老城區和海灘之間,地理位置超方便。
夏天的市場五顏六色,看起來超級豐盛,香瓜、節瓜花、無花果、桃子、杏子、李子、草莓應有盡有,每一攤都像是水果風景畫。不過價錢真的不便宜,很明顯是觀光客市場,拍拍照、感受一下氛圍就可以。




來到莎萊雅市集(Marché aux Fleurs),除了看水果、拍花攤,一定要試試尼斯在地的小吃——Socca! Socca 是一種用鷹嘴豆麵糊烤成的薄餅,外層微焦、內裡柔軟,有點像中東煎餅和法式薄餅的綜合體,吃起來香氣十足、非常耐嚼。我們第一次在市場裡吃到時超驚艷,覺得這東西也太好吃了吧!
除了 Socca,我們還試了另一道尼斯經典——洋蔥塔(Pissaladière)。這是一種用洋蔥、黑橄欖和鯷魚做成的派,鹹香開胃,吃起來很有在地風味。跟 Socca 一樣,雖然材料簡單,但味道有層次,很值得一試。
尋味尼斯



後來聽說有一間老字號的攤位 Chez Thérésa(特蕾莎之家)是當地 Socca 的傳奇名店,從 1920 年代就在這裡賣到現在,當然不能錯過。結果我們特地再訪,卻發現味道…竟然沒有第一次在市集吃到的那麼讓人驚喜。或許是期待太高,也或許是真的現場現烤、趁熱吃最對味。
除了 Socca 和洋蔥塔,我們還吃到一道看起來很健康、味道卻讓人驚艷的小吃——Tourte de Blettes(瑞士甜菜鹹派)。這種派有鹹有甜兩種版本,用料很在地也很大膽:鹹的版本裡有瑞士甜菜、起司和松子,甜的版本則會加入葡萄乾、松子、糖粉,有一種鹹甜交錯的微妙口感,聽起來奇妙,但吃起來意外地平衡。

在尼斯的中午,我們大多吃得簡單。不是在家自己做三明治,就是在街邊的小咖啡廳、麵包店買個現成的帶走。說真的,南法的麵包和食材都太好吃了,隨便夾一夾就比很多餐廳好吃,加上夏天不太想吃熱食,三明治剛剛好。
來到尼斯,怎麼可以不吃尼斯沙拉(Salade Niçoise)?新鮮番茄、橄欖、鮪魚、煮蛋、四季豆、洋蔥……再淋上橄欖油和香料,清爽又開胃。而當你把這一整份沙拉塞進一個圓形的麵包裡,就是傳說中的「潘巴尼亞三明治」(Pan Bagnat)了!



在市集閒逛的時候,我們還發現很多有趣的在地小食攤位,像是散裝的水果茶,香氣十足,有些甚至加了花瓣或香草,很適合夏天的時候冷泡。還有各式各樣的橄欖和醃漬小菜,顏色從淺綠到深黑,每一種口感和鹹香程度都不同。
乾果也是另一大亮點,無花果、杏桃、葡萄乾、開心果、松子……幾乎每攤都會讓人忍不住試吃一圈。還有一些我們平常比較少吃到的肉凍(Terrine),看起來像冷盤小點,搭麵包或配酒都很對味。



來法國怎麼可以不吃甜點?尼斯的甜點店雖然不像巴黎那樣高調奢華,但一樣精緻又迷人。每家店的櫥窗都像珠寶櫃一樣,擺滿各式各樣的水果塔、閃電泡芙(éclair)、可麗露(canelé)、馬卡龍……光是看就讓人心情變好。我們最常做的事,帶幾塊甜點回陽台邊吃邊看海。水果都超新鮮,塔皮酥脆、內餡香濃,完全是視覺和味覺的雙重享受。


雖然在尼斯的日子大多是自己煮、在陽台吃晚餐(真的太享受了),但我們也有幾天特別想好好吃一頓,就挑了幾家有趣的餐廳,最後最喜歡的還是這兩間:
Peixes(「魚」的意思),是一間以海鮮為主的餐廳,口味清爽、新鮮又帶點創意,裝潢是走現代簡潔風,氣氛輕鬆、不拘謹,但餐點一點也不馬虎。吃到的每道菜都讓人覺得舒服。
Rouge 則是另一種風格,主打 tapas(西班牙小點),但用的是更多地中海的食材和調味,創意十足,擺盤也很可愛。餐廳裡到處都是小豬的裝飾,帶點幽默感,是吃得開心、看得也開心的一餐。
兩間都不走高級 fine dining 路線,但都很用心、有個性,讓人記憶深刻。
地中海灘


尼斯的海灘不是沙灘,而是一整片圓滾滾的石頭。雖然躺起來有點痛(還要小心別滑倒),但我們還是每天被太陽吸引下水。泡一泡、曬一曬、撿石頭、再泡一次、再曬一次……然後曬到全身紅通通。




我們撿了好多不同顏色的小石頭,有白的、灰的、粉的、藍的,有些像糖果,有些像寶石。燕燕最有創意,回到公寓後把石頭排成一張張可愛的圖案,有人臉、有動物、有風景,完全是一場小型藝術創作展。



雖然最後曬傷有點痛,但這種邊玩邊創作的快樂,才是夏天最真實的樣子。
英國人大道

尼斯最經典的海濱大道——Promenade des Anglais(盎格魯大道),是18世紀末英國貴族們出資修建的,因此又叫做「英國人大道」。這條延伸超過5公里的海岸大道,一邊是蔚藍海水和石頭沙灘,另一邊是棕櫚樹、優雅的酒店與賭場,是最適合散步、慢跑、騎腳踏車的地方。


某天我們租了半天的腳踏車,打算來一段悠閒的海岸行。不過沒想到,燕燕太矮,腳踏不到腳踏板,最後她跟爸爸一起坐公車回家。我和六一下就開始我們的「兩人騎行任務」,從市區一路沿著海岸線迎著海風騎回山上的家。
路上的風景超級美,雖然有點小曲折,但非常值得,也成了我們在尼斯最特別的一段回憶。
馬塞納廣場


馬塞納廣場 (Place Masséna ) 連接著尼斯的新城區與老城區,是城市的心臟地帶。廣場名字來自出生於尼斯的拿破崙帝國元帥 André Masséna,四周圍繞著一棟棟鮮紅外牆、綠色百葉窗、白色窗框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加上地面黑白相間的方格磚,讓這個廣場有種活潑又優雅的節奏感。
而最讓人停下腳步的,還是廣場上那幾根高聳燈柱上的 「發光人形雕塑」——七個坐姿的人像,晚上會變色發光,看起來就像幾個 「發光的坐佛」 正沉思著宇宙奧祕(或者在評估尼斯晚餐要吃什麼)。這組裝置叫做 《Conversation à Nice 尼斯的對話》,是西班牙藝術家 Jaume Plensa 的作品,代表七大洲間的交流與溝通。
古典與現代、神話與藝術,就這樣在馬塞納廣場和平共存,非常尼斯式的混搭風格。

走到廣場南側,會看到一座 Fontaine du Soleil 太陽噴泉,最醒目的就是中間那尊高達七公尺的阿波羅雕像,出自20世紀雕刻家 Alfred Auguste Janniot 之手。這位大師也曾為紐約洛克斐勒中心設計雕塑,不過這尊阿波羅整體線條就跳脫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感覺多了點 Art Deco 的時尚感。從佛羅倫斯一路看過來,突然跳tone看到這尊「現代肌肉男」,真有種時空錯置的錯覺。
水鏡噴泉公園


我們第一次經過 Fontaine Miroir d’eau 水鏡噴泉公園 時,燕燕就整個眼睛發亮,吵著說她一定要來玩。過了幾天我們真的帶她來,她還特地換上泳衣,一進去就衝進噴水霧裡狂奔,跟其他小孩一起在水柱間穿梭、尖叫,大人也忍不住笑成一團。這片水鏡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清涼又夢幻,是個不分年齡都會開心的地方。




更有趣的是,在一旁的海洋主題遊樂場裡,除了鯨魚、章魚造型的溜滑梯和攀爬設施外,還有幾個圓形跳床,全家人都一起上去跳。雖然一開始是陪燕燕,結果我們自己也跳到不想下來,在陽光和水霧中笑到不行。那天下午我們幾乎把整個公園玩遍了,從噴泉區到遊戲區,大家都像小孩一樣開心。
而這一切的背景,竟然還有一尊(仿)大衛像。我們才剛在佛羅倫斯住了一個月,看過無數尊大衛,現在居然又在這個充滿泡水小孩與蹦跳聲的親子公園中遇見他,這種突如其來的穿越感,既荒謬又讓人忍不住莞爾。
城堡山公園


Colline du Château 城堡山公園位在尼斯老城區東側的小山丘上,我們從 Rue des Ponchettes 走到底,搭了免費的電梯上去(省力又涼快),一出電梯口就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綠地,海風吹來非常舒服。


走沒幾步就能聽到人工瀑布的水聲——這座十八世紀打造的瀑布現在仍然流得很有氣勢,站在旁邊甚至還會被噴到一點水霧。山頂上能看到整個尼斯市區、天使灣和港口的無敵海景,完全就是明信片裡的經典畫面,怎麼拍都美。


很難想像這個現在如此悠閒的公園,過去其實是有防禦功能的堡壘與中世紀的城堡,但早在 1706 年就被路易十四的軍隊徹底拆除,如今只剩下一些城牆遺跡和聖母大教堂的基座靜靜地躺在草地之間,給人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我們順便還在山腳下看了那個外型很現代的二戰紀念亭,雖然跟古城堡的歷史感很不一樣,但也提醒著這座城市在過去幾百年來的多重身分與故事。
尼斯老城




漫步在尼斯老城的窄巷裡,彷彿走進一幅曬過太陽的畫。建築外牆是溫暖的赭紅、橘黃、土黃色調,在午後的陽光下整個城區都帶著柔和的金色光芒。後來天氣越來越熱,但幾條巷弄上方掛滿了色彩繽紛的傘,既遮陽又好看,讓人多了繼續走下去的興致。


轉角是一個小廣場,鋪著石板路,有幾張咖啡座椅、幾棵高大的樹,一旁就是聖雷帕拉特大教堂。我們也走進去看了看,但更打動我們的,是外頭這種寧靜又迷人的日常感。這裡有一種舒服的浪漫,讓人不自覺慢下腳步,只想坐著、曬太陽、看時間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