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黑山和貝爾格勒的洗禮後,我們繼續往東,來到保加利亞的首都 - 索菲亞(Sofia)。打算在這裡待上一個月,再自駕前往黑海岸邊的瓦爾納(Varna)。老實說,對保加利亞幾乎一無所知,或許正因如此,反而能卸下「必須打卡」的壓力。沒有期待,每一個新體驗都顯得難得;不照著觀光路線走,更能慢慢感受當地生活的脈動。
索菲亞給人的第一印象並不張揚。街道上仍保留著東歐的樸實,建築既有歷史的厚重,也有社會主義時代留下的直白線條。隨處可見的小雜貨店、果蔬攤和咖啡館,讓人覺得這是一座「可以生活」而不是「只適合旅行」的城市。
索菲亞的住行




我們在索菲亞落腳的地方,是一間號稱 「藝術家公寓」 的出租單位。入住後才發現,主人竟然是我南加大美術系小好幾屆的學妹,繼清邁巧遇高中學長後又再次遇到同學。
公寓牆上掛滿了她的作品,風格鮮明的影像重疊作品,讓原本普通的空間有了靈魂。書架上堆滿英文書,還隨意放著鈴鼓、吉他等樂器,很有藝術家氣息。對我們一家來說,最實際的卻是那個大空間和齊全的廚房器具,可以自在煮食、隨心生活。而剛安裝好的冷氣,更是炎熱八月裡的及時救星。入住這樣的空間,不只是落腳,而像是暫時借住在另一個人的生活裡,旅行因此多了一層親切與熟悉。




在索菲亞的日子裡,我們大多依靠地鐵移動。便宜又方便,一整天的票只要 4 lev,對一家人來說再合適不過。研究不同城市的購票機器,已經成了旅途中一個小小的例行公事,有時要找英文按鍵,有時要搞清楚該投多少硬幣,偶爾還會鬧點烏龍。這些微不足道的過程,反而成了旅行的樂趣之一。
索菲亞的地鐵並不老舊,有些車站甚至新穎明亮,看得出是近年才落成的。當然,能靠步行抵達的地方,我們還是喜歡用腳去丈量城市的距離。比起在車廂裡呼嘯而過,走在街頭能看見更多細節,牆角的小攤販、斑駁的樓房、悠閒坐著的人們。

地面上的 Trolley 我們倒是很少搭乘,只偶爾遠遠看著它緩慢駛過,帶著一種屬於過去年代的氣息。對我們來說,地鐵線足以串連起這座城市,而剩下的部分,就交給雙腳去探索。
Happy餐廳


在索菲亞,讓人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傳統美食,而是一家名為 Happy Bar & Grill 的連鎖快餐店──簡稱 「Happy」。剛到的時候,一眼就看到街頭掛著紅色 Happy 招牌,讓人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樣的 「大公司」 來著?
原來這是保加利亞最大、最受歡迎的休閒餐飲連鎖之一,於 1994 年聖誕夜在瓦爾納(Varna)開了第一家分店,之後陸續拓展到索菲亞、普羅夫迪夫等城市。到了 2024 年,在保國各地已有近 27 家分店,甚至跨海開到了西班牙、倫敦和羅馬尼亞。



還有彩繪車、甚至聖誕老人騎著水上摩托車的廣告(八月耶!),一開始完全摸不著頭緒,這到底是賣什麼的?等到走進去翻開菜單,更是眼花撩亂:壽司、炒麵、鷹嘴豆泥、漢堡薯條通通都有,像美式速食店打了激素般的版本。網上說,平價方便的Happy 特別適合家庭或團體用餐,而且一吃就上癮。




既然來了就要試試,壽司嘛…就當嚐個趣味;炸海鮮拼盤在不靠海的索菲亞,也不必苛求。還是鷹嘴豆泥和保加利亞冷湯最對味。雖然食物不算驚艷,但冷氣超強、果汁超大瓶,立刻收服兩個孩子的心。
購物中心



夏天的午後,最舒服的去處就是購物中心。強力冷氣一吹,外頭的炎熱瞬間被隔絕。我們最常去的就是美食廣場,各自挑喜歡的食物,完全符合我們一家人的需求:孩子們自然是衝向客製披薩櫃台,挑料挑得很認真;大人則會想試點保加利亞風味的簡餐。吃完再順手來杯咖啡或甜點,才算完整。
讓我驚訝的是,保加利亞人真的很愛「喝咖啡、配蛋糕」,咖啡館不僅多,而且總是滿座。和我想像中的 「鐵幕國家」 有很大落差,過去的保加利亞,曾是蘇聯體系裡最忠誠的共產盟友之一,物資短缺,消費選擇稀少,和 「享受」 無關。




但現在,走進購物中心,卻是滿滿的西方資本氣息:時尚品牌櫥窗、快餐連鎖、還有被裝潢得溫馨又現代的咖啡廳。點一杯卡布奇諾或拿鐵,再配一塊甜膩的蛋糕,慢悠悠坐上好一個下午。這樣的場景和西歐城市並無二致,甚至多了一份東歐式的慵懶與自在。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還在索菲亞的購物中心裡補了一次電影體驗。繼上次在清邁看《Avatar》之後,這次一家人跑去看《Barbie》。螢幕前的粉紅泡泡和觀眾席裡的外語環境交織在一起,為我們的 「海外觀影清單」 再添上一筆獨特的回憶。
或許,正是在這些看似平凡的地方,能最直接感受到保加利亞從共產走向資本社會的轉變:從統一的標準化生活,到如今選擇的多樣與個人化。購物中心裡的冷氣、披薩、咖啡、蛋糕,甚至一場電影,不僅是現代生活的享受,也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
索非亞夏日空城


在索菲亞,最有名的購物街大概就是 Vitosha Boulevard。不過我們夏天來,街上卻冷清得很,原來當地人都跑去黑海避暑了,一直等到九月份才有點生氣。原來,保加利亞的盛夏城市,反而像座空城。走在筆直的林蔭大道上,抬頭遠遠就能望見維托沙山,街底是涅夫斯基大教堂,街邊則是咖啡廳與時尚櫥窗,一切都顯得慢條斯理。這種空城的感覺,倒是挺有趣的。




一路走到 NDK – National Palace of Culture,整個氣氛馬上轉了調。這棟八〇年代共產時期的龐然大物,方方正正、嚴肅冷峻,配上廣場上巨大的水池,難怪有幾分法西斯建築的味道。據說當年是為了展示人民文化的力量而蓋的,但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被時間定格的巨型紀念碑。走在這裡,會有種 「空間壓人」 的感覺。




相較之下,South Park 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這裡是索菲亞人真正的後花園:大片草地上散落著現代雕塑,還有幾顆白色半球靜靜躺在草地上,像外星人忘記帶走的裝置。孩子們在滑板場和越野車道上奔馳,狗主人邊聊天邊溜狗,媽媽推著嬰兒車走過。比起NDK的莊嚴,南方公園更有生命力。
動物園


在索菲亞的行程裡,我們還去了 Sofia Zoo。這座動物園可是大有來頭——1888年由保加利亞國王下令建立,是東南歐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動物園。佔地有 36 公頃,據說鼎盛時期曾養過四千多隻動物,種類高達八百多種。




不過走進去之後,心情卻有點複雜。動物確實很多,而且因為籠舍空間不大,反而很容易就能近距離看到牠們。但也正因如此,整體環境顯得有些陳舊、壓抑,看著大型動物待在有限的空間裡,總讓人覺得悶得慌。雖然名義上是城市裡的綠洲,可對我來說,那天離開時心裡卻帶著些許沉重。
孩子的夏日活動


在南方公園裡,孩子們挑戰了一個繩索闖關遊戲。看起來簡單,結果一上去才發現難度不小,幾乎每個人都卡在半空中下不來,小孩們輪流哭。連燕燕也緊張到掉眼淚,最後還得靠工作人員搬來梯子,把他們一個個救下來。最後雖然有哭有怕,但回頭還是覺得好玩。




小孩們奮力挑戰極限,大人們則在下面看得心驚膽跳。家長們輪流比劃手腳的位置:「那隻腳跨那裡,手抓緊,慢慢來!」 雖然聽不懂保加利亞語,但從語氣裡完全能感受到那份 「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的鼓勵。沒有人急躁地責罵,只有耐心的指導和支持。看著這樣的場景,我忍不住想,如果換作是在台灣,恐怕就會有家長因焦急而提高聲音,甚至怪罪孩子吧。


原本想幫六報名索菲亞的 機器人夏令營 Technorati,結果因為人數太少,竟然沒開課。不過也算是塞翁失馬,他還是參與了機器人編程的活動。幾個高中生聚在一起組裝機器人,打算參加十月份在新加坡舉辦的大賽,聽說保加利亞的團隊去年還打進了總決賽,六在那裡幫忙寫程式,和當地的青少年透過手機翻譯溝通,也能胡亂聊起來。


活動的場地是一個科技 work-sharing space,設備先進,讓人一看就覺得這裡的科技教育很有活力。燕燕也沒閒著,找到了一組 Lego 機器人玩得不亦樂乎。旅行途中能遇到這樣的插曲,感覺很難得。
石頭博物館

在索菲亞,我們還去了 石頭博物館(The National Museum “Earth and Man”),名字聽起來就有點可愛。博物館其實不算老,1987 年才開放,但裡頭的收藏卻驚人得很——全世界 4,200 多種已知礦石裡,它就收了 1,523 種,總共超過 27,000 件展品。



走進去的第一眼,就被牆上巨幅壁畫和角落的風琴吸引,但更震撼的是那些比人還高的巨大水晶。


二樓展出了保加利亞各地的礦物——原來索菲亞旁邊的維托沙山,就孕育了許多特別的礦石。



燕對各種石頭都特別好奇,走到哪都嘖嘖稱奇,問這個怎麼形成、那個為什麼發光。看到寶石專區時,她眼睛發亮,幾乎每顆都想湊近看個仔細,從毛毛石到切割好的寶石,都能驚呼半天。
館藏裡除了各國的珍稀礦石,還有從日本廣島帶回來的核爆石,光是站在它前面就覺得心頭一沉。
打發時間
在索菲亞待久了,竟然開始有點無聊。這裡不像其他歐洲大城市,沒有滿城的歷史古蹟,也沒有伸手可及的自然景觀。可每天窩在家裡也不太對勁,所以我們一家就發展出各種「自娛方案」。



有一次經過住處附近的小公園,發現一張乒乓球桌。偏偏手邊沒有球拍,結果大家靈機一動,把垃圾桶裡的紙箱拆下來,DIY 出紙板球拍,再拿出之前買的彈力球,竟然真的打了起來。還乾脆辦了一場小比賽,比誰做的球拍更厲害,笑聲傳遍公園。




旅行的某一天,則是被一間桌遊咖啡廳拯救。孩子們最想念的就是那箱放在美國倉庫裡的桌遊,既然在索菲亞無所事事,剛好可以過過桌遊癮,一桌玩得不亦樂乎。
除此之外,我們還開始動手建一個旅行網站,雖然進度緩慢,但結構是在那時候全家一起開會討論出來的,由六負責網站架構和編程,很有參與感。至於燕,更是開發出 「家庭咖啡廳」 的新事業:每天中午準時開始營業,連菜單都親手設計,會依照每個人喜好客製化三明治和飲料,模擬到連擺盤都不馬虎。


當然,她從不會忘記爸爸的「必點招牌」——魚子醬三明治。直到現在,他還常常念叨那段被女兒專屬咖啡廳寵愛的日子。
說到底,索菲亞的日子雖然有些無聊,卻也讓我們體會到:無聊其實也是旅行的一部分。正是在那些看似無所事事的時刻,才有機會自己發明樂趣,把平凡日子過成一家人專屬的小冒險。如果一直在追逐景點,反而錯過了和家人共創的這些小瞬間。
結婚紀念日大餐




那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想找個特別的地方慶祝,找到了位於索菲亞巷弄中的 Secret by Chef Petrov。雖然名字神秘得像是密室餐廳,卻讓我們體驗了一場 「五感盛宴」。
走進只有12個座位的小空間,氣氛瞬間變得像劇場。主廚 Boris Petrov 和合作夥伴 Kalin Savov 專注地站在中央,用 emoji 做菜單,每一道菜都從典故、食材、料理方式到吃法,都講得超仔細。我們一邊吃一邊聽,整個晚上 22 道菜足足吃了好幾個小時,卻一點也不無聊。




餐廳的核心,是保加利亞古老飲食文化的傳承——從古代色雷斯時期、到經 Asparuh 和 Samuil,一路說到現代。Chef Petrov 想透過這場晚餐,讓客人同時品味歷史與味蕾,來場感觀旅行。
那晚我們邊品嚐邊被故事牽動味覺,被 emoji 菜單和口中冒出的乾冰給逗笑,搞得像在演小魔術。結婚紀念日這樣過,竟是旅行中最浪漫,也最有儀式感的一晚。
說起來,索菲亞這一個月,我們吃過快餐 Happy、也嚐過主廚的 22 道 「神祕套餐」;在購物中心吹冷氣,也在南方公園看孩子掛在繩索上大哭;有時無聊到自己發明垃圾桶乒乓球,有時又跑動物園、博物館。這座城市雖不算驚天動地,卻像一道調味豐富的家常菜,鹹甜酸苦都有,最後留下的,不是景點清單,而是我們一家人邊笑邊過日子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