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gypt

Episode 71 : 路克索的神廟與古墓

Listen to this episode

luxor temple over nile

古埃及新王朝的首都

路克索(Luxor)常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這裡在古埃及時期的名字是 底比斯(Thebes),埃及語稱作 瓦塞特(Waset),是新王國時期(約西元前1550年至前1070年)的首都,也是法老權力與信仰的中心。當時的底比斯不僅是政治心臟,更是宗教聖地,眾多祭祀太陽神阿蒙(Amun)的壯麗神廟就在此誕生。

dummyluxor west balloon

如今的路克索被尼羅河一分為二:東岸是太陽升起的一邊,被稱為「生者之地」,神廟與城市在此蓬勃發展;而太陽落下的西岸,則象徵死後的世界,是法老與貴族們長眠的「亡者之地」。 陰陽兩岸,千年對望,也構成了路克索最鮮明的象徵。

卡納克神廟

luxor karnark entranceluxor knark model

卡納克神廟(Karnak Temple)是我們在路克索參觀的第一座神廟,也是整個古埃及新王國最重要的宗教中心。這座宏偉的神殿群是埃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神廟建築群,歷經超過八百年的增建與修繕,幾乎每一位法老都在這裡留下了痕跡。主神是太陽神阿蒙-拉(Amun-Ra),在那個時代,他就像是神界的 「老大」,所有神廟、祭司與法老都得祀奉他行事。

luxor opet boatluxor knark statue room

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明眾多,但底比斯地區有自己的「神聖三位一體」(Theban Triad):太陽神阿蒙(Amun)、他的妻子穆特(Mut)和兒子孔蘇(Khonsu)。他們就像是埃及版的神界家庭,代表著力量、母性與月亮的守護。

每年最盛大的慶典是 Opet 祭典,有點像台灣的媽祖遶境。祭司們會把供奉在卡納克神廟的阿蒙神、穆特和孔蘇放上金色聖舟(Barque),沿著狮身人面像大道(Avenue of Sphinxes)抬到路克索神廟,接受人們朝拜、祈福,再乘船沿尼羅河返回卡納克。整個祭典象徵著太陽神力量的更新,也是法老與神合一的象徵。

如今在神廟入口還能看到仿製的神船展示,提醒人們這場古老祭典的盛況。而神廟最深處的那間小小石室,正是供奉神船的地方,稱為 「神舟殿」(Sanctuary of the Barque)。石台上空無一物,過去則是擺放著載有神像的木製神舟,只有法老與大祭司能進入,整個神廟最神聖的地方。因為在他們眼中,那是神真正降臨的所在。

luxor knark ruinluxor knark columnluxor knark columns

卡納克最著名的景象之一,是那片壯觀的柱林大殿,一進去就被成百上千根高達二十多公尺的石柱震懾,彷彿走進石頭森林。除了塔門與方尖碑之外,還有無數的浮雕,講述戰爭、祭典與神話。

luxor knark obliskesluxor knark queen obeliskluxor knark queen obelisk covered

其中最有故事的要數哈特謝普蘇特女王(Hatshepsut)留下的方尖碑。她是少數登上法老寶座的女性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與男法老同樣神聖,她在卡納克建起兩根高聳的方尖碑,其中一根曾在修建後不久倒塌,另一根至今仍屹立於殿中。傳說她的繼子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後來忌妒她的功績,還試圖將方尖碑封起來,掩蓋她的存在。誰知幾千年後考古學家卻因為那層封石而保留下了她的名字,歷史真是愛開玩笑。

luxor knark circle scarab

神廟裡還有一個可愛的小傳說:在聖湖旁,有一尊聖甲蟲(scarab)的雕像,象徵太陽神的重生與永恆。據說只要繞著它順時針走七圈並默默許願,願望就會成真。當地導遊笑著說,有人求愛情、有人求財富,也有人像我們一樣,求世界和平,反正神聽得懂所有語言。

獅身人面像大道

luxor sphinxluxor ave of sphnixluxor road knark and temple

卡納克神廟與路克索神廟之間,有一條長達 2.7 公里 的大道 - 獅身人面像大道(Avenue of Sphinxes)。古代這條大道是連結兩大神廟的聖路,兩側排列著數以百計的獅身人面像與公羊頭雕像,象徵守護與神聖。想像當年 Opet 祭典 時,祭司們扛著金色神舟、法老乘車出巡,沿途鑼鼓喧天、人潮洶湧,那場面肯定不熱鬧非凡。

如今這條大道在經過長達七十多年的修復後,於 2021 年重新向公眾開放。開幕典禮可說是現代版的「法老復活秀」。上百位穿著古埃及服飾的舞者、交響樂團、金色神舟、馬車、燈光與樂音交織,讓人一秒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榮光時代。

我們在路克索的幾天裡,開車經過這條大道好多次,總覺得該找一天沿著走一走。某天下午終於決定挑戰,結果走不到一半就被曬到頭昏眼花,只能敗退。雖然沒能走完全程,但站在大道中央,望向遠方那一排排對稱的獅身像,仍能感受到一種古老而莊嚴的氣場。

路克索神廟

luxor temple at dayluxor temple at night

獅身人面像大道的盡頭,就是壯麗的 路克索神廟(Luxor Temple)。古代的 Opet 祭典就在這裡劃下句點,太陽神的神舟抵達後,整座城市會陷入狂歡。如今我們是晚上來參觀的,燈光打亮整片石柱和雕像,照出一種白日裡看不到的神祕氣氛。

luxor temple entranceluxor temple column court

神廟入口處原本有兩座方尖碑,如今只剩一座孤零零地立著,另一座早在十九世紀被送到巴黎協和廣場。現在看起來略顯不對稱,總讓人覺得少了點氣勢。導遊笑說:「那根在巴黎的,可是‘合法贈品’喔!」 ,只是想像這兩根方尖碑連同門前那排巨大的法老石像原本一字排開時的盛景,讓人不禁讚嘆古埃及的雄偉氣魄。 (順帶一提,方尖碑在羅馬的數量是世界最多的,古羅馬皇帝對埃及文化著迷,最喜歡把這些象徵神權的石碑運回去作為戰利品,結果現在羅馬反而成了“方尖碑之都”。)

luxor temple arabic floorluxor temple romanluxor temple statues

導遊告訴我們,神廟是在修築廣場時因為大雨積水、泥濘不堪才被重新發現的,挖開地面後才驚覺下面埋著這麼多文物。入口上方那棟帶有阿拉伯風格的閣樓,其實是 阿布‧哈加格清真寺(Abu Haggag Mosque),幾百年來就蓋在古神廟之上,至今仍有信徒來祈禱,象徵著這裡宗教的延續與層疊。

再往裡走,有一間大廳在托勒密王朝時期被希臘人改建為紀念 亞歷山大大帝 的神殿,後來又被羅馬人改為基督教教堂,牆上仍殘留著淡淡的十字架與聖像壁畫。想著這些壁畫也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不禁覺得這座神廟就像一部巨大的文明年表,從法老、希臘、羅馬到伊斯蘭,每一層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路克索博物館

luxor museumluxor museum interior

我們還參觀了 路克索博物館(Luxor Museum)。館不大,但每一件展品都精緻得令人讚嘆,大多出土自卡納克神廟,保存狀態極佳。這裡的展示更安靜、有條理,讓人能慢慢欣賞古埃及藝術的細膩與工藝的高超。

luxor temple museum leoluxor museum bellaluxor museum ra god

最吸引目光的展區之一,是關於 阿肯那頓(Akhenaten) 的展品。這位被稱為「異端法老」的君王,創立了以太陽圓盤「Aten」為中心的新宗教,改變了古埃及長久以來的信仰體系。他的雕像特徵鮮明:長臉、細頸、纖長的身形——據說可能與基因疾病有關。他的王后是著名的 娜芙蒂蒂(Nefertiti),而他們的兒子,就是少年法老 圖坦卡門(Tutankhamun)

luxor museum mommy caseluxor museum mummy

博物館裡也展示著幾具木乃伊,氣氛陰暗詭譎,我遠遠看了一眼就退了開,倒是孩子們毫不害怕,湊近觀察那些保存完好的細節。看著這些跨越三千年的遺體與器物,真讓人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複雜與深奧,也對那個時代的工藝技術更加佩服。

 帝王谷 Valley of the Kings

luxor valley of king guide

太陽升起的東岸屬於活人,太陽落下的西岸則是亡者的國度。帝王谷(Valley of the Kings) 就藏在這片荒蕪的山谷中,曾是新王國時期法老們的「永恆之家」。從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這裡共發現了 63座墓穴,每一位法老都想要蓋一個與眾不同的「地下行宮」,深怕死後鄰居太華麗搶了風采。

由於早期的金字塔太顯眼,墓室一次次被盜,聰明的法老們決定把陵墓藏進山裡,想以此瞞天過海。不過,結果證明,古代盜墓者的智慧一點也不輸建築師,幾乎沒有哪個墓能全身而退。

luxor ramses 4 tomb doorluxor rameses 4 hallluxor rameses 4 tomb mural

Rameses IV 的墓 這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座墓,入口就像一條筆直的隧道,一路往下延伸到地底。兩旁的牆壁密密麻麻刻滿象形文字和浮雕,描繪着《亡靈書》裡的場景:太陽神拉乘著太陽船航行於冥界,死者通過審判、復活、再與諸神合一。天花板畫滿深藍星空,黃金色的繁星閃耀其中,中央的天神努特(Nut)張開長長的身軀,吞下夕陽、吐出晨曦——象徵日夜輪迴、生死永恆。最底層放著巨大的石棺,如今早已空空如也,只剩冰冷石壁與曾經的榮光。

luxor merenptah signluxor merenptah wall reliefluxor merenptah stone casket

Merenptah 的墓 這位法老是拉美西二世的十三子,繼位時已是老人。也許因此,他的墓規模雖大,卻顯得格外樸實。走道壁畫多是神祇接引的場景,像是一場莊嚴的葬禮遊行。可以看到阿努比斯(Anubis)照料木乃伊的儀式、荷魯斯(Horus)牽著法老的手走向來世,象徵他順利抵達永恆之境。墓室中央的花崗岩石棺仍在原位,龐大得令人震撼,彷彿整個地道都是為了托住這一具「通往永生的容器」。

luxor ramesse 9 tombluxor ramesse 9 wall reliefluxor ramesse 9 hallluxor ramesse 9 tomb room

Rameses IX 的墓 這座墓最受歡迎,遊客人潮彷彿在排迪士尼。走道長得誇張,彎彎曲曲像迷宮,壁畫的顏色卻保存得驚人:深紅、天藍與金黃交錯,描繪死者通過冥界的十二時辰。天花板同樣畫著滿天星辰與太陽神的旅程,壁面上常見的符號包括生命之符「安卡(Ankh)」,象徵永生;「荷魯斯之眼(Eye of Horus)」代表守護與重生;還有兩臂高舉的「凱(Ka)」符號,象徵靈魂的力量。走到盡頭時,墓室的高牆上滿是法老向神獻祭的場景,中央那巨大的石棺殘留著淡淡金色光澤,讓人不由得感嘆,法老真是徹底把「來生置產」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luxor ramesses 5 and 6 hallluxor rameses 5 and 6 muralramesses 9 tomb room

門票可選參觀三座墓,我們多付了一點錢去看導遊力推的 Rameses V/VI 合葬墓。長長的通道一路向下,兩旁是滿滿的象形文字與鮮豔浮雕,描繪著法老死後的旅程:穿越黑暗、經過審判、與太陽神同生共死。最底端的墓室高大寬敞,天花板上滿是繁星與神祇圖像。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神殿

luxor queen tomb

這座神殿矗立在尼羅河西岸,背靠陡峭的峽谷山壁,遠遠望去就像從岩壁中生長出來的一座宮殿。這裡供奉的是古埃及歷史上唯一的女性法老 - 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一位堅毅又充滿智慧的女王。她在位時國泰民安,沒有戰爭,反而致力於貿易與建設,甚至派出五艘大船遠航到傳說中的索馬利亞(Punt),帶回乳香樹、象牙和黃金,讓埃及的香料與貿易業再次興盛。

luxor queen tomb sapluxor queen tomb statue

神殿共有三層平台,由長長的坡道連接,層層遞進地朝聖殿主體延伸。陽光灑在淺色石灰岩上,閃著刺眼的白光,氣勢莊嚴得幾乎讓人屏息。門口據說還有一棵從索馬利亞帶回來的樹苗——那是她遠征成功的見證,也象徵生命與繁榮。

牆上的浮雕記錄著哈特謝普蘇特的「神聖誕生」與航海遠征,還有她身穿法老服飾、頭戴假鬍子的形象——這位「古埃及的武則天」,為了讓臣民接受女性統治者,不惜以「男性法老」的姿態登場。

luxor queen tomb hathorluxor queen tomb mural

神殿中還有一座獻給愛與音樂女神哈索爾(Hathor)的神龕,雕刻精美,圓柱上是牛耳女神的浮雕,柔中帶剛。

只是我們造訪那天烈日當空,氣溫逼近四十度,炙熱的石地讓人幾乎站不住腳。大家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就趕緊逃回陰影裡。即便如此,回頭再望那層層遞升的神殿,仍然感覺到一股超越性別的威嚴與自信 - 哈特謝普蘇特,真不愧是那個時代的奇蹟。

皇后谷

luxor valley of queen

離開壯闊的帝王谷,我們來到規模較小卻同樣迷人的 皇后谷 Valley of the Queen。這裡安葬的是第十八至十九王朝的王后與皇族成員,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那座舉世聞名的娜芙蒂莉(Nefertari)之墓 ,據說裡頭色彩鮮明如新、細節精緻得令人屏息。我們雖然沒進去,但光想到那是拉美西二世最寵愛的王后,心裡也替他們的愛情故事多添了一分浪漫的想像。

luxor nefetiti tombluxor nefetari tomb1luxor nefetari tomb2

我們四人裡,最後決定派 Tony 當「代表」進入那張貴得發抖的 娜芙蒂莉之墓(Nefertari’s Tomb)。畢竟門票要價 50 美元,四個人全進去可真是一筆不小的「文化投資」。Tony 進去後拍了滿滿一手機的照片回來給我們看,果然值回票價。

墓室裡的壁畫色彩鮮豔得難以置信,藍得像新漆上去的天花板、紅得發亮的衣飾、金黃的神像輪廓,每一筆都細緻得像畫在絲絹上。娜芙蒂莉被描繪得高雅而神聖,與眾神對話、踏上通往來世的旅程。即使隔著螢幕,我們都能感受到那份華麗與靜謐交織的震撼。看著照片,我們一致同意這筆「門票投資」值得。至少,有人替我們把那份壯麗帶回來,讓整個皇后谷的記憶更完整。

luxor valley of queen interiorluxor valley of queen reliefluxor valley of queen hierograph

一般門票可參觀三個墓,我們看了 Tomb of Titi、Prince Khaemwaset 和 Amuherkhepshef 的墓。這裡的墓不像帝王谷那樣深長,而是矮小得多,屋頂低到必須彎著腰進去,讓人感覺像走進時光的隧道。牆上滿是描繪女神與亡靈旅途的壁畫,顏色出奇地鮮豔,黃、紅、藍依然鮮明,仿佛剛剛畫上去。

其中一個王子的墓讓人印象深刻,小王子的髮型特別滑稽,一邊是光頭,一邊留著長長的辮子,那是古埃及孩童的象徵。燕拿著在小販那裡買的「象形文字手冊」,興致勃勃地比對牆上的符號,想要解讀王子墓裡的故事。雖然結果當然是「全猜錯」,但那股認真探索的模樣,讓人忍不住覺得這趟旅程不只是看古蹟,更像是在與三千年前的人對話。


Loading...

Made by Leo with

&